日本的下水道发展主要分为三个阶段。初始阶段的主要建设目标是坚持土地的清洁,因此只进行简单的污水和雨水处理。日本第一个下水道系统于1884年在神田地区建成,1900年日本制定了最早的下水道法。随后,日本于1922年设立了第一座污水处置厂:纯水设备东京三河岛污水处置厂。随着二战后人口和经济的快速发展,用水需求急剧扩大,下水道的建设需求也随之增加。
因此日本下水道发展进入第二阶段的标志是1958年制定的新下水道法,其中将下水道的建设目的提升为“乡村的健康发展”和“提高公共卫生水平”由于在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以“水俣病”为首的多种公害事件,政府将下水道法增加了维护公共水域水质”条目,并促使日本下水道发展进入到第三阶段(1970年后)
1970年日本召开了第64届临时国会(即“公害国会”一次性通过了14部环境法律,1970年后,下水道得到极大的普及,日本的整体环境得到显著改善。1970年的日本下水道的普及率由1961年的6%提升到16%尔后一直稳步提升,至今达到78.8%90年代起,日本污水处置人口普及率也一直稳步提升。2005年开始,随着净化槽与农业集落排水处置设施等的呈现,使该普及率进一步得到提升,高纯水至2018年末已达90.9%图1其中在100万以上人口规模的乡村的普及率达到99.6%使用下水道的人口占比99.2%净化槽等占比0.3%可以看出,乡村规模越大,污水处置普及率越高,使用下水道人口占比越高。乡村规模越小,使用净化槽和农村集合排水方式处置污水占比越高。同时,日本的环境规范达标率也继续稳步提升,至今超越90%
近年来随着暴雨频发、地震、温室效应的不时加剧,以及下水道设施老发、合流制溢流、及人手缺乏等问题,日本下水道的发展与建设面临的重要课题纯水设备。